详细信息
  当前位置:首页 -> 新闻 -> 湖南19岁铁道兵长眠四川48年,头条寻人帮82岁哥哥找到他

湖南19岁铁道兵长眠四川48年,头条寻人帮82岁哥哥找到他

发布时间: 2020-01-08 11:57
湖南道县盛产红薯。酿红薯酒、喝红薯酒,就成了当地人过冬的一种方式。甘甜、清冽、辣口,往往一杯红薯酒下肚,冬天仿佛就已过了一半。

农历1970年的冬天,酿好家里的红薯酒后,19岁的唐纯信入伍参军,来到千里之外的四川达县(现达州),修筑铁路。离别时,因为年纪小,家人都没让他喝一口红薯酒,“想等着他参军回来了再喝”。

可故乡红薯酒已酿,亲人身影却未归。1971年11月,在一次施工中,唐纯信和另外18名战友从铺架的桥梁上掉下,不幸牺牲,从此长眠达州红军烈士陵园。

数十年来,由于各种原因,唐纯信的亲人始终没有来陵园祭扫过。直到2019年10月,手机上的一条信息,将亲人的身影带到了烈士的墓碑前。

“弟弟,我们来看你了。”2019年10月16日,站在弟弟的墓碑前,82岁的唐竹祥和77岁的唐领祥,不禁失声痛哭。

一瓶红薯酒,一抔家乡土,不仅红了眼眶,也静了墓园。

“在部队好好干”

1970年,唐纯信18岁,刚念完高中。

这一年,中国发射了首枚人造卫星——东方红一号。而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梅花公社东风大队的唐家,也发生了一件大事——唐纯信的父亲去世了。

和哥哥们安葬完父亲、处理好丧事,正在思考自己未来出路的唐纯信,听说了部队来村里征兵的消息。“一人参军、全家光荣。”在那个年代,入伍参军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。对于像唐纯信这样的普通农家子弟来说,更是一条难得的出路。

唐家有4个儿子。大哥去河南读书后,被分配到周口工作;二哥读了一点书,因为家庭困难就回家务农了;三哥读到初中也辍学照顾家里。作为小儿子的唐纯信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,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

“我们全家都非常支持他。”今年77岁的唐领祥回忆道。他是唐纯信的三哥,比唐纯信大10岁。

作为家中幼子,唐纯信是在父母和哥哥的关爱中长大的,性格活泼开朗,爱说又爱笑。由于家境贫寒,读书之余,他也帮着家里干些农活。“寒暑假就下地种红薯啊、玉米啊、还有豆子,还要种水稻呢;平常放学回家也要帮着砍材做饭。”唐领祥说。

红薯,可以说是道县一宝。不仅可以作为一日三餐,还可以用来喂猪、酿酒。每年冬天,家家户户都会把吃不了的红薯切成块蒸熟后捣烂。冷却后,再把捣烂的红薯和糯米糟、酒曲搅拌均匀,装进缸内,密封。

在这样的环境中,唐纯信很快就长到了1米7多的个子。他身体结实,又读完了高中,入伍考核,自然不在话下。


  (唐纯信(右)和战友合照)

红薯还在酒缸里发酵,离别的日子就到来了。1971年1月的一天,一大早,唐领祥和二哥唐竹祥,就送唐纯信出门了。由于交通不便,从东风大队到县里的武装部,不到30里的路,三个人走了3个多小时。

在武装部,唐纯信脱下从家里穿来的棉衣,换上了部队发放的军装。“在部队好好干,不要担心家里。我们会照顾好妈妈的。”在哥哥的嘱咐声中,唐纯信正式成了一名铁道兵。

“唐纯信牺牲了”

襄渝铁路,东起湖北襄樊,西至重庆,自1968年4月开始修建,耗费11年才全线建成运营。

线路全长897公里,穿过武当山、大巴山等崇山峻岭,跨越汉江、嘉陵江两大水系,共有桥梁716座,隧道405座,先后有8个师以及隶属铁道兵141个三线学兵连、2个独立团投入到铁路建设中。

唐纯信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831部队19小队,负责梁家坝车站的施工作业。由于施工任务紧,当兵期间,唐纯信只给家里寄过两封信。如今这两封信早已失去了踪影。不过唐领祥还记得,弟弟总是在信中说,自己在部队一切都好。

唐领祥对部队的生活很好奇,本想等弟弟回来后,好好跟他聊聊。没想到,回家的消息没等来,却传来了噩耗。

1971年11月的一天,大队的干部来到家里,让唐领祥和哥哥去大队一趟。他们才走进办公室的大门,就看见了两个穿着军装的人站在里头。唐领祥的心头,升起一种不详的预感。

“唐纯信牺牲了。”来人拿出牺牲证、唐纯信的遗像和军衣军帽等遗物。

犹如五雷轰顶,唐领祥和二哥一下懵了,“连话都说不出来”。看着眼前的照片,一颗颗眼泪,吧嗒吧嗒往下掉。

来人说,唐纯信是在一次施工意外中牺牲的。1971年11月12日,天上下着小雨。为了赶上工程进度,唐纯信和战友,穿着雨衣,在梁家坝车站附近的一个桥梁上施工作业。就在这时,意外发生了。重达300多吨的架桥机发生故障,顷刻间颠覆桥下。正在架桥机上操作的19位铁道兵,全部被压在了桥下的土层中。

事故发生后,这19位士兵被就近安葬在了达县烈士陵园(现达州红军烈士陵园)内。

唐领祥提出要去把弟弟的遗骸接回来,但由于各种原因,没能如愿。兄弟俩只好拿着弟弟的遗物,回到家中。母亲看见这些东西,一下昏死了过去,在村医的抢救下,才苏醒过来。

母亲心心念念的,就是想去看看自己的小儿子。可直到她1981年去世时,这个心愿也没能达成。

“想在有生之年,去给弟弟扫一次墓”

母亲的遗憾,儿子们看在眼里,可家庭的贫困、路途的遥远、交通的不便,阻挡了他们前往达州的步伐。